什么是生活?2020
从 2019 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在公历过年前夕写一篇标题为「什么是生活」的文章。简单聊聊生活,记录当下。
前几天,我把博客网站重构了一遍,从阿里云迁移到 netlify,又从 netlify 迁移回阿里云 OSS。在整理过去的文章时,无意中看到去年写的那篇「什么是生活」,那里面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又恍如隔世,不禁一阵唏嘘。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疫情、迷失、失恋、抑郁、创业、搬家、跳槽...事情之多令人咋舌,不一定都是好事,但起码都很有意思。
去年的很多计划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进行,很多想法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夭折。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真就应了那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根本留不住它。
我一直在陆陆续续地写一些文章。主要有两类,一是认知类文章,二是技术类文章。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和我聊天,说我写的文章文笔尚可,但感觉上有些轻飘飘,缺少厚重感。
我回去反复读了几遍,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厚重感来自于哪?答案是来自于生活。大多数写作高手,除了有非常丰富的阅历、有意思的经历、开阔的眼界以外,还是深入生活、认清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的人。我不是一个生活家,我的生活很糟糕。
坦白说,我今年真的非常糟糕,一点都不自律。开始熬夜、喝酒,放弃了健身、跑步、学英语、读书...
前段时间我实在受不了现在这种状态,我觉得再这样下去人就会真的废掉。我决定改变,并且做了一些措施,比如控制了手机的使用时长,参加了一个持续 30 天每天 100 个俯卧撑的活动。
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的改变后对我产生新的看法。我当然也没有超脱到彻底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的这种程度。只是我明白,也许人的优秀会让人在一些事情上有优势,但有些事情和你优不优秀没有关系。整天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存在真的很没劲。
话说回来,我的很多思想都来自于生活以外,所以有时读起来确实有些空中楼阁之感。
我最爱看四类书:哲学、武侠、技术、文学小说。没有任何一种是和生活强相关的。所以在精神世界里,我一直是活在一种自我构建出来的完美境界中。
可我真的很难融入生活,我很努力的尝试,结果也做不到。
说句自吹自擂的实话,我这个人,太不俗了。
金钱、女人、酒精、游戏,我是个男人,我也会喜欢这些东西。我不是什么所谓的圣人君子,能够做到不为任何欲望所动。可我能够把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不想伤害任何人,也不想被任何人伤害。
我也不想求任何人。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我都表现的很失败。
比如求职,公司看不上我我会换一家,而不会反复投一家公司,哪怕它是 BATJ。
比如创业,找融资和合伙人我都只会主动一次,被拒绝后我不会反复缠着别人。
比如表白,在吸引力不够的时候,我不想求着别人当我的女朋友。
在某些程度上,我看上去像是个懦夫或者社恐。我不想解释这种事情,或者企图逆转别人对我的印象。
但我一直是一个主动的人。我只是讨厌恭维。如果遇到知己,打开心扉,我会非常健谈,会聊很多自己的东西,甚至可以聊一整天。所以真正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话多。
虽然有熟悉我的朋友,但没有能够真正理解我的朋友。我好像始终属于那个异类,和他们格格不入。
在某些场合下,我会很冷漠。当大家开始在某种气氛下遵循某种规律小心翼翼地说话时,我是非常不擅长的。这种场合一般是和领导或是长辈在一起时才有的。我只有喝了很多酒,才会显露真正的自己,暴露出原始的本性。这就是真实,但没人愿意看。他们把这个归属为醉酒后的丑态,定义为酒品差。所以我很少喝酒。倒不是为了不愿让别人看到醉态,而是纯粹就不喜欢。
我不会因为别人对我有所误解而生气。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生过气了,我认为任何情绪都会干扰人的正常逻辑思维,错误的思维方式反而会让自己痛苦,让别人跟着你一起痛苦。因此我一直坚信:愤怒是人无能的表现。
我骨子里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这一点随我妈。
翻了翻之前的日记、博客和朋友圈,不得不说我是一个感情极其敏感且脆弱的人。笔下大量讲述着孤独、落寞、失败、悲惨的故事。虽然我自认为那些就是我自认为的真实。
不过也有例外,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我从来不暴露真实,我把自己装扮成无所不能的神,用一种高高在上、看破一切本质的态度回复着别人的问题。我自认我谈论的那些东西有些连我自己都无法完全认知或者完全做到。
这就是人性的多面性。一面是希望暴露真正自我、渴望真实的意愿,另一面则是追求完美、无暇透彻的意愿。
一个人是否悲伤、是否孤独、是否脆弱、是否真实。重要吗?把真实暴露在别人眼里,会产生什么?自卑。
起初我以为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心底的自卑感就会荡然无存。事实不是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内心总会有一个承受上限。连康德那种人都会精神崩溃,何况是我这种普通人?
从感情的思考上,我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穷人和富人本质上的差别是什么?」
是对待感情的态度。一旦开始动了真感情,就会破坏原有的思维逻辑,打破世俗的约定俗成。让人自动放弃对道德和利益的量化和权衡。
私奔、殉情,这些事情一般来说都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一旦发生就会引人关注,因为我们都是活在世俗里的俗人,他们才是超脱。
可超脱是好事吗?我说不好,但是肯做出那些事情的人,都是重感情的人,他们为了感情,一定放弃了很多原有的利益。
相反,嫖娼、包养,这些事情也超出了世俗的基本道德底限,同样不符合正常逻辑,同样会引人关注。但她们获得了利益,他们释放了欲望。他们是超脱吗?还是庸俗到了极致?
俗与不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在逻辑上是一样的。无非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感情,一个追求物质世界的性与钱。哪有什么庸俗与超脱之分?都是俗人的偏见罢了。世人只会包容好的错、善的错,而不会包容坏的对、恶的对。人性永远都是虚伪的。无论出发点是什么。
之前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人是怎样被定义成某类人的?人的标签是怎么被贴上去的?我当时的答案是,取决于你在做什么和你让别人看到你在做什么。假设你每天都在发一些你自己也看不懂的文学,时间久了,别人就会把你认作是一个内涵深厚的人。可你的本心是什么?是探寻自我?还是享受文学带给你的虚荣感?
这产生了一个误区:让我误以为「我在做什么,我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改变我这个想法的是天道中丁元英的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大体意思是:「别人都认为你是强者,你就真是一个强者了吗?」我并不谦虚,实际上我很傲慢。只是思考逐渐让我越来越钝化。
我决定以后不再谈论我自己,我要避开它们一段时间。这将是最后一篇涉及自我的真实思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