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生活节奏非常快,时间不知不觉就从身边流逝,最近梦里全是过去的残念。
不浮躁,慢下来。不知从何时起竟变成了一种追求。
疫情来得突然,短短几十天已经夺走数千人的生命。现在再去追本溯源,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人已经遗忘了那些本来应该永远记住的东西。
受疫情的影响,原本很多快的事物,现在变慢了,甚至消失了。那些浮躁、焦虑的情绪也随之被平息,被释放。让我有心情研究点一直向往的东西,中国文化。
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的一点儿思想与见解,仅以儒学为引子,可能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一、人与天地万物:天人合一
数万年以至于更久远的年代不谈,因为人类诞生于非洲,我要谈的,是有思想的人类。就从几千年,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生命谈起。
最早的人类,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的。因为天地能给人惩罚,而人必须从天地索取。风雨光暗,雷火洪流,皆来自天地。后来,古人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他们觉得,世间有一个理,人与人之间,有“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道理,天也一样。古人认为,人对天有多敬畏,天就对人有多善待。姑且不论这个思想在现代思想中合不合道理,单纯这个思想,我认为是好的,是对的。
朝本质上挖,其实本质是“对未知事物保持敬畏。”
“顺其自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思想,都是基于这个本质。人与人能沟通,但人和天地不能沟通。在古人的思想里,天想下雨就下雨,想刮风就刮风。实际上不是的,天地万物,都有一套规则。都是按照规则来做事的。就像白昼四季,皆有规律。哪里有天灾人祸,哪里必有因果。当人明白了这件事,就开始认为世间有“天道”。“天道”之下,万物皆有因果。
人自从掌握了科技,掌握了物理天文生物,就开始变得放肆。因为我们开始接触古人认知里的“天道”。那些原本深不可测,掌握人类命运的事物,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现在的人,可以任意虐待那些古人避之不及的猛兽,黑熊猛虎,都被关在动物园里供世人观赏。人可以随意破坏生物平衡,比如让白犀牛灭绝。人可以预测天气,哪里干旱,可以降雨,哪里有洪灾,可以提前搬迁,挖渠引流。甚至可以复制生命,改造生命。
现在的人类,已经走到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峰。在古人眼里,我们就是他们那个年代所谓的“神”。但“神”仍是人,人有优劣,优者,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则。懂得处理人与天地的关系。劣者,则不懂这些,也不在乎这些。
关于人的教育,儒学个思想叫“有教无类”。这句话在很多人那里都被错误地理解为,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是,人有分类,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我在看这个思想的时候,注意到了“类”这个字。“类”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儒学文化说到底还是和普通人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接纳他。儒学文化和道家、墨家不同的是,儒学更接近人,贴近人,符合人性。
人只有不断接受教育,让劣者变优,让优者成圣。人和天地才能更好相处。但我们也无法忽视一个道理,任何时代,都有优劣。
不知从何时起,人和自然已然成为了对立面,近几十年,天灾人祸像是死神的警钟,源源不断。
“天人合一”是绝世的智慧,儒墨道都有同样的追求。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剧烈膨胀,“天人合一”开始式微。这是一个隐患,一个将人类陷于万劫不复之地的伏笔。“以人为本”是不是正确的我不知道,但人始终应该“不忘初心”。
得志的少年可以狂妄,但不可狂妄过头。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的未来,取决于全部人类的平均能力。
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不是万物的主宰,也成为不了主宰,能力代表的是责任。
二、仁与孝
儒学的最高追求,是成为天人合一的仁者。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事实上,儒学最早是“孝本论”。此“孝”非彼“孝”。那时的“孝”,不仅仅是父子血缘亲情,而是一种跨越万物,无限蔓延的政治之道,甚至于产生了一种称为”以孝治天下“的治世之道。直到后来孟子提出了”仁本论“,逐渐取代了”孝本论“。
”仁“为什么能取代”孝“?因为核心不同,”孝“为家庭私德,”仁“为社会公德。两者若有冲突,选择私德难免会让外人非议。但更多的人,还是更加倾向孝,而不是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真正的圣人和贤者还是少之又少。
在中国的传统中,格外注重血缘关系。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从来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可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些年这种情况稍有变化。
在现实中,人们倾向于说“仁”,而更喜欢做“孝”。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的父亲和一个陌生人同时掉到水里,只能救一个,你救谁?答案就两种,救你父亲,你就是不仁,救陌生人,你就是不孝。
只要你是个正常人,我能猜到你的选择。其实九成九的人都会就自己的父亲,这就是行“孝”之事。而那个千里挑一救陌生人的“不孝”之人,走的就是“仁”道。这种人,一般都会被大家铭记住。不管结论是英雄还是疯子。
儒学的“仁”,和墨家的“兼爱”有所区别。儒学的“仁”,是一种更倾向于正常人的仁。所以上面这件事里,无论是守“仁”的儒学者,还是守“孝”的儒学者,都会选择就自己的父亲。
拿“仁”和“孝”作为对立面,实在是不合理,儒学讲究仁孝不分家,但从这个不合理的故事里,能看出,儒学还是偏向于“孝”的。
三、至高思想:修齐治平
儒学最高思想,无非就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没成家,也不从政,天下之大我也未曾去过何处。所以只能浅尝辄止。
修身永远都是第一位,因为它是为人之本。完善自我,修炼自我,成就自我。使自己成为族中楷模,在族中形成威望。进而有机会治理我们的国家,让国家繁荣昌盛,最后便可以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得天下太平。实现儒学的“大一统”。
关于国,“以人为本”确实是统治当代人思想长治久安的不二之道。儒学为何曾经如此辉煌?话说透一点,虽然难听,但在理,这世上,还是自私的人多一些。
儒学最早的渊源来自西周,所以一些道理在现在来看并不是很有意义,有些道理也不易懂,但这部分很简单,道理也讲得通透,就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这是儒学被世人追捧的重要原因。它没有那么高,那么远,那么深,那么不切实际。非常符合人性,讲的都是一些我们这些平凡之人能够触碰地到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