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与学习观

2020 年 05 月 24 日

阅读量:0

正文共 6694 字,预计阅读时间 33 分钟

banner

规则之下,众生平等

世界上不乏有很多能够影响别人一生的好老师,他们身上总会有一些奇妙的特质,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在学生三观尚未成熟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影响。

实际上,我不认为某一个老师或某一个人拥有什么太过于与众不同的能力。我认为任何一个拥有足够多经历、思想且具备基本沟通能力的人,只要他自己想,都可以影响到大多数三观不成熟的人。

教师是神圣的,但那是相对而言。因为大多数稍有文化素质的父母,都会特别疼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孩子的未来。而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现在的教育。所以这会让那些父母更加尊重孩子的老师。

我不会神化任何一个职业。上小学时我们都学过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可那些文章都是上个世纪的人写出来的,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成立。在那个背景之下,那群文学作者只能去写能够帮助底层群众的文章,他们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达到「得人心」的目的。

现在社会上任何一个人,无论多么善良、多么纯真,都不会认为职业都是平等的。因为平不平等绝对不是写出来的,大家都有一双眼睛,一个大脑。即使没有那么聪明的人,也都会看、会想、会分析和思考。没有任何一种迹象能够表明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这是事实,无论多么厉害的文笔也无法扭曲事实。

学生要听老师的,这本就不是绝对平等,只能说是相对平等,在某种规则制约下的平等。

社会的资源是固定的,职业的不同,决定分工不同,贡献不同。贡献越多的人,得到的就越多,社会地位就越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资源分配问题。是社会最本质的规律。

怎么样能够给社会或者公司作出更高的贡献呢?就需要比别人更强的能力。更强的能力当然还是要依靠学习,这又回到了老师的身上。

表面坚强的成年人,内心往往比孩子更加脆弱。

上学的时候,我们总能够通过成绩的分数和成绩的排名来辨别一个孩子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但在社会上,这个机制被取消了,原因是这种模式很容易伤害到大家,作为成年人的大家。

成年人是需要尊严的,这和孩子不一样。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听到孩子过来告诉你,她同桌的妈妈这次公司评分得了 100 分,而你才得了 59 分,还没及格呢。这对家长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会直接丧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我讨厌「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我喜欢「比别人更快一些」。

再次回到老师的身上来。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影响到我一生的老师,可能是因为我早熟的太厉害。在孩提时代,身边的孩子还在大街上弹溜溜珠、打宝的时候,我已经看完了《龙珠》和《天龙八部》。等他们开始认为男女有别的时候,我已经把家里面父亲爱看的那些男男女女的书看了一遍,对性的认识已经完全碾压同龄人。再后来,男同学们开始看 AV,女同学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在看《论自由》、《尼各马可伦理学》、《山海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一类书。我对那些无聊的 AV 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那些女同学对我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也可能是我颜值不够高。所以我整个学生时代都没有怎么认真早恋过。

以前做过的错事,终归要以另一种方式来偿还。这便是因果。

按照上面的故事来看,我的成绩应该很不错才对吧?曾经确实是很不错。初中时我痴迷于一款叫做《梦幻封神》的游戏,混过冒泡社区的人应该知道这款游戏,那时大约是 08 年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年轻人用的都是山寨机。我每天玩《梦幻封神》到凌晨三四点,大约从那时起就养成了熬夜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因为晚上玩游戏,白天自然没精力认真听课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嘛。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公然睡觉。不论是哪个老师站在我面前歇斯底里的怒吼,我都不会为之有丝毫的动摇。可是我的数学成绩,永远都是那么不留情面,横冲直撞到年级前二。语文虽然没有那么优秀,但我写过 35 分的作文,满文是 30 分。至于英语成绩,却是垫底的。因为我讨厌学英语,这和三年级的英语老师有关系。

我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在教我们 26 个英文字母时就教的有问题。后来教我们记单词也是死记硬背。我的人生到目前为止,最厌恶的就是「死记硬背」这四个字。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必须靠死记硬背才能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超过绝大数人,那我宁愿不学,当一个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墙角,垃圾桶旁边的人。

「girl」这个单词,我总是记混。写成「gril」、「glir」、「gilr」等等,因为就是我不会读音标,因此我的英语课本上也写着「哥哦」的拼音注释。其实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努力学的,只是「学而不得其道」,而那位老师,也是「教而不得其法」。最后在我被罚抄 500 遍 girl 这个单词之后,我彻底愤怒了。从那以后,我几乎翘掉了所有的英语课,直到换了一位英语老师。可惜为时已晚,英语从此几乎成了我一辈子的噩耗。为此我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试图弥补这块短板,可惜效果堪忧。

准备不会让你成功,但凡事都不做准备的人,成功起来也加困难。

我以前写汉字非常好看,曾经得过小学生硬笔书法一等奖。其实那场考试写到后面,因为紧张,我的钢笔尖劈了,加上近视眼太厉害,眼镜度数还没调整,看不清前面的投影仪画面,最后其他人到点都走了,就剩下我还没写完。尽管考试结束的铃声已经响起,但那个监考的女老师扔不忍心打断我,特意为我延长了几分钟。我挺感谢那位有素质的女教师。经过这件事以后,我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会认认真真的检查工具是否准备完备,心态是否已经调整。

没有人能够影响你的一生,我们需要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找到那个能够影响你当下的人。

汉字写得好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受一个语文老师的影响,他姓文。隐约记得那位文老师,说话做事都慢吞吞的,但教学风格严厉,对所有违反他课堂纪律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一律严格对待。他教我们写字时,从不强求我们死记硬背,一个汉字写了几遍就必须会,而是在黑板上重复地一横一竖慢吞吞地写,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写任何字,都必须“横平竖直”。他那个人,看似慢,实则是稳。虽严厉,实则是雷厉风行。他那种人,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会在一个乡下小学里当一个一年级教师,但如果他在一个大城市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中任职,或者在政府机关工作,所做出的成绩绝对超过我所见过的大多数人。

从那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再也没见过那样的老师。

可惜我还是让文老教师失望了,他的教学理念只影响了我十几年,最后连唯一继承了他的衣钵的东西,也在接触连笔字之后,丧失的干干净净。

人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包括做爱,只要想做得更好,都需要学习。

我的数学和语文之所以比大多数同学好,原因不外乎「兴趣」二字。

很多搞教育的人会告诉你,「兴趣」能够决定孩子的学习效果,这一点确实不假。

而有些培训班的人也会告诉你,不能由着孩子的「兴趣」来,要培养「兴趣」,这种说法也不错。

曾经我一度非常认可并推崇这种学习观念,直到我丧失兴趣为止。

兴趣的本质是学习的催化剂。

做感兴趣的事情,效果会事半功倍。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一样。

而每一个人都难免会有「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对我来说,吃饭和睡觉就是这类事情。

吃饭和睡觉需要学习吗?当然需要!只要你想让这件事情做的更好的话。

吃饭学什么呢?

学习如何暴饮暴食而不伤肠胃。

学习如何享受美味甜点而不增加体重。

学习如何区分食物的好坏。

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食欲。

更具体的细节我不展开说,这里推荐几本书,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看一下。

《学会吃饭》

《好好吃饭》

《这样吃最健康 3》

睡觉学什么呢?

学习如何摆脱失眠。

学习如何在缩短睡眠的情况下保持充足的精力。

学习如何通过好的睡眠方式延缓衰老,提高肤色、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等。

同样的,具体的细节我也不展开说,推荐几本书,感兴趣的话自己去查阅。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睡眠革命

这本书能让你睡得好

深睡眠

好的粥,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

学习这件事并非必须具备「兴趣」不可。

很多情况下,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

生活黑客之所以那么热爱学习,并非是感兴趣,而是学习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甚至一些最基本就问题,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是呼吸不好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优化手段,优化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的体验。

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天生的学习能力是大于大人的。但他们只学习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玩积木、打游戏、捣乱等等。

孩子们也有一些生活的问题。基础的,比如交流,所以孩子们需要学习说话。比如移动,所以孩子们需要学习爬行和走路。他们一直在学习,只是这种类型的学习融入到了生活中,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很多家长来说,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学习桌上,安安静静地看教科书,做练习题,这才是学习。而成绩就是验证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这种做法不是错的,事实上我认为世界上一切教育手段,都不分对错,只是有优劣好坏之分。

我推崇的是放松式学习,做任何事情,紧张和放松,做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包夜和钟点,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在洗头房,状态和心情都是不一样的。

紧张的好处是,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所以效率一定会高。

放松的好处是,你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思考某件事情,可能会反复推敲,给出多种方案,所以方案可能会更多、理解可能会更透彻、质量可能会更优。

有些人可能会说,直接给出最佳答案不就好了嘛,干嘛那么麻烦。

确实是这样的。

学生的学习天数和考试时间是固定的,如果直接给出最佳答案,确实可以更快的做对这道题。得到的分数也可能会更高。可如果换一下出题的形式,或者给题目来个换汤不换药的问法。只知道最佳答案的那个人,给出的答案可能就会差强人意。

比如出一道题:

[判断题]

卡西米尔效应与量子涨落有关。

A. 对

B. 错

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告诉你,答案是 A.对。那你只能知道卡西米尔效应和量子涨落有关。

可是你仍然不知道卡西米尔效应具体是什么。

这就需要系统的学习物理学和量子理论。

这和很多人知道「1+1=2」,却不知道 1+1 为什么要等于 2 一样。

我告诉别人这个道理的时候,通常都会举这个例子,他们竟然会反问我1+1 为什么等于 2。那种调侃的语气和戏虐的眼光让我非常反感。

虽然我没有义务解释这个问题,毕竟我不是数学家。但我有所准备,如果你一定要问,那我可以给你一个简单的解释。

如果你看到这里也想发问,请继续朝下看。如果你不是那么较真的人,请跳过接下来这一小段。

首先 1+1=2 不是公理。而是通过公理推导出的结果。

很错愕吧?

它是通过皮亚诺公理系统推导出来的。

皮亚诺公理,也称皮亚诺公设,是数学家皮亚诺(皮阿罗)提出的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系统。根据这五条公理可以建立起一阶算术系统,也称皮亚诺算术系统。

皮亚诺的这五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

① 0 是自然数;

② 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 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 x' ,x' 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 的后继数是 2,2 的后继数是 3 等等);

③ 如果 b、c 都是自然数 a 的后继数,那么 b = c;

④ 0 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⑤ 设 S 是自然数集的一个子集,且(1)0 属于 S;(2)如果 n 属于 S,那么 n'也属于 S。

(这条公理也叫归纳公理,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更正式的定义如下:  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三元组(X, x, f),其中 X 是一个集合,x 为 X 中一个元素,f 是 X 到自身的映射,且符合以下条件:

x 不在 f 的值域内;

f 为一个单射;

若 x∈A 且 " a∈A 蕴涵 f(a)∈A",则 A=X。

首先你要有逻辑学基础,然后根据上面的公理进行推导。

假设 1+1=2 还没有被证实,那么开始推导:


1 + 1 = 1 + suc(0) - - suc def.

= suc(1+0) - - PA5

= suc(1) - - PA4

= 2 - - suc def.

就可以证明 1+1=2 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可是你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那你明白为什么要证明「1+1=2」吗?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个基础的道理。

较真的精神是好的,那些伟大的人总是那么爱较真和爱折腾。但他们是处于对知识的渴望,而非不怀好意、刁难式的恶意发问。

研究这些东西,对大多数人都没有用。但却是每个数学家都需要研究的入门级知识。也就是说,所有的数学家都需要明白 1+1 为什么等于 2。但即使你明白了 1+1 为什么等于 2,也不一定称为数学家。

「研究」和「学习」是交集,研究未必有用,但学习一定有用。研究可以得到通过学习而得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将成为一种伟大的财富。研究往往比学习更加耗费时间。

人的基础品质重要程度之高,远高于人们对知识水平的重视程度。

研究和学习都需要「耐心」,这又是一项很多人没有的品质。

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文老师,曾给我讲过。小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耐心,一个老年人可以在河边钓鱼一动不动,而一个小孩子连短短 30 分钟午觉都忍受不了。所以他经常惩罚那些上课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的孩子站墙角。

站墙角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而且要求孩子要三点一线的站,后脑勺、上背、屁股三点一线靠着墙,侧腹和腿前侧在一条直线。这样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站姿。

如果有孩子在罚站期间动了,被老师发现,就会重新计时,并且要承受几下皮尺抽击手掌的痛苦。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很多孩子都忍受不住而痛哭流涕。而流眼泪的孩子,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对待。

这样做的坏处是没办法继续学习了,所以文老师经常会在放学后留下几个上课被罚站的孩子进行补课。教不会不让走,所以经常在七八点钟教室外面站着几个家长在焦急的等待。

文老师的理念是,在学知识之前,先当一个人。

这些惩罚方式对一群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残忍了些。

姑且不论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如何,但「耐心」、「站得直」、「坚韧」这些品质,确实是很多名师教不来的。

我个人的亲身体会是,我的小学虽然在不知名的乡下上的,但我接受到的教育水平并不比一些名校差。

每个人都应该至少有一次机会活成自己渴望成为的那种人。

教育孩子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和见解。

很大程度上,很多孩子会受父母影响,慢慢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

而那些没有成为父母希望中样子的人,基本上,要么早熟、要么叛逆,总之在某个年龄段,在外人眼里看上去不会太正常。

「佛系」和「功利」,「聪慧」同「愚钝」,「坚韧」与「慵懒」,都会让人的差异慢慢变大。

大多数父母都会对孩子有固定的规划,定一个高远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十几年。比如考清华、复旦、剑桥、牛津等等,回来继承父业,当个律师、教师、医生、公务员。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打破阶层。

或者父辈有足够的资本和财富,送去斯坦福读个 MBA,再回来接管公司。

少数父母并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些什么,也不会强迫孩子未来应该又怎样的活法。

有些父母会完全不干涉孩子的人生,让其自我成长,比如翁天信。

很多父母会把年轻时无法完成的事情,或者目前仍在做的事,寄希望于下一代。这种做法非常无聊且无趣。这相当于直接替孩子的人生做出了选择。

我不喜欢被规划好的人生,我相信大部分正常人都不喜欢这样。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下。

当然,对父母来说,孩子不是试验品,人生毕竟只有一次,每个选择都应该慎重考虑。

学习这件事,是终生的、也是众生的。

很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人,觉得终于毕业了,再也不需要学习了。

这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

人生两大错误:结婚以后不恋爱,毕业以后不学习。

如果这样,婚姻未必幸福,事业未必顺利。

社会上,不会有老师,但会有领导;不会有作业,但会有工作;不会有成绩排名、家长会,但会有薪资调整、岗位晋升;不会有休学,但会有辞退;不会有补习,但会有加班;社会不会关心你的过程,它只会看你的结果。

社会这座金字塔的残酷程度远比学校厉害的多。能够站在金字塔尖的那小波人,每天无一不是如履薄冰。他们所接触的东西,所学的东西,超乎大多数普通人的想象程度。

培养一个人才的最佳方式,绝不是灌输一堆冰冷的知识,那样和从互联网上下载几个 t 的资料到磁盘中没什么区别。而是要培养一个人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在学习这条路上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就是学习,特别是成年人。很少有人会鼓励你、会关注你到底在学什么、学习的情况,甚至还会遭受不解和冷嘲热讽。

偶尔我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短暂性丧失意志,这时我会稍微放纵一下自己,但是在不久之后快速找回状态。

我们总是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没理由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中断学习,学习这件事,真的是需要持续终生的。

人在小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需要学习。

只有等我们长大以后,才能更容易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已经错过了很多年努力的机会。于是很多人开始选择放弃,通过偷奸耍滑的各种手段和技巧来逃避学习。

学习这件事,得觉悟,才行。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无法逃脱的一件事情。

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热爱学习,因为求知欲是人类的本能。除非他有病,就像是看到好吃的食物不咽口水,看到好看的姑娘没有反应。

2016 年的时候,我在腾讯课堂看到一句名言,仔细查了这句话的出处、历史背景和含义之后,就把它当作了座右铭。是《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老年人尚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就要停止学习呢?


你好,我是 卢振千,一名软件工程师。欢迎你来到我的网站。